外省动态

浙江省系统:搭建“云端带货+线下拓渠”立体助销网

  • 时间:2025-07-15

  • 浏览:34

  • 来源:中华合作时报

  • 作者:

  • 字号:
  • 打印

  • 分享:

2周6万斤,供销“土特产推荐官”帮助农民卖玉米

浙江省系统:搭建“云端带货+线下拓渠”立体助销网

仲夏六月,浙江省缙云县壶镇上溪头村的玉米地本该一片丰收喜悦,却因市场波动与物流成本高企,6万斤水果玉米陷入滞销。当村党支部书记杨有强望着逐渐成熟的玉米急得夜不能寐时,缙云县供销合作社“土特产推荐官”挺身而出,在全省供销“土特产推荐官”的积极助力下,搭建“云端带货+线下拓渠”的立体助销网,啃下滞销硬骨头,2周内售出6万斤玉米。

丰收成愁:玉米困在田间

上溪头村的水果玉米因红壤滋养、昼夜温差大,甜度达17度,咬一口汁水四溅。然而正因为甜度高,玉米的保鲜期也短,今年农户们扩大种植到60余亩,却遭遇滞销危机,销售寥寥。

“再卖不出去,半年的辛苦全打水漂了!”杨有强心急如焚,10余户农户更是每天眉头紧锁。一筹莫展之际,杨有强想起了微信朋友圈看到过的“供销老沈”助农视频,于是抱着最后希望找到缙云县供销合作社。“决不能让农民流汗又流泪!”“土特产推荐官”团队连夜扎进玉米地,掰玉米测甜度、拍视频记现状、发视频广传播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助农战就此打响。

破局之路:推荐官啃下硬骨头

组织助农直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“土特产推荐官”们的准备工作纷繁复杂:通过全网调查、走访农贸市场、请教同行,在保证农户利润的前提下,制定出具有竞争力的价格;从源头把控水果玉米品质,依据重量、颗粒度、色泽、甜度、虫害等一系列严格标准进行筛选;在仓储间严格控制温度与湿度,确保在储存期间保持新鲜度;在打包环节,特别组织成立8人助农团队帮忙打包、分装保鲜袋,缓解村中劳动力不足带来的发货压力。

在物流保障方面,县社联合顺丰、京东等企业,开通农产品运输“绿色通道”,采用预冷保鲜、冷链配送等技术,确保玉米24小时内从田间地头送达消费者手中。针对电商订单,推出“破损包赔”“坏果秒赔”等服务承诺,有效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。

直播前,缺乏直播经验的他们主动向专业主播请教,学习直播话术、互动技巧和应急处理方法。从产品介绍的用词,到回答网友提问的方式,他们都反复打磨、练习。直播当天,面对复杂的环境和突发状况,推荐官们始终坚守,用热情和专业,为这场直播保驾护航,也为滞销的水果玉米打开了销售的新通路。

最温暖人心的是跨区域联动。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助力,广泛支援,依托供销体系农产品流通渠道优势,通力合作、攥指成拳,实现了从“分散经营”到“协同共赢”。金华市供富大篷车团队利用线上销售平台助销订购4000斤,德清县供销生活团队通过当地线上团购渠道助销订购1000斤,台州市禾合供销团队陆续上线电商平台销售共计2000斤,省供销社下属之豇种业公司助销订购1000斤。

破局成效:从滞销到脱销的逆袭

6月18日凌晨4点,推荐官们踩着露水进田。没场地,就把玉米地当直播间,就地取材,用4张条凳和1块木板搭建起简易的设备台;没设备,他们四处借,从朋友、同行处凑齐了直播所需的摄像机、麦克风等设备。“家人们看这玉米芯,奶白汁水直冒!咱这玉米货真价实,现摘现发!”为了呈现最真实的“爆汁感”,“供销老沈”连续掰了30根玉米做演示,试吃玉米到腹胀;助播举着手机直播3小时,中暑后喝瓶藿香正气水继续上;后勤组蹲在田埂边打包,手被玉米叶割出伤口也顾不上包扎。

历时两周,土特产推荐官们用“田间直播+商超直供+跨区联动”的组合拳,帮农户卖出6万斤玉米。当第一笔账款打到农户账户时,种植户陈大叔红了眼眶:“没想到供销社的干部们这么牛!”玉米种植户们纷纷感慨道:“以前只会埋头种,不懂咋卖,多亏供销合作社帮我们‘触网’!”。

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,这是一次生动的助农实践,从中看到了全省系统一张网、一条心的协作优势。下一步,将在前期活动基础上,总结经验、弥补不足,更好发挥全省“土特产推荐官”的联动力量,助力土特产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,用行动激活乡村振兴的“一池春水”。